坊间对它的看法,综合起来一句话,即“在不算高的价格上,做到了开放式耳机中的高音质”。
我其实早前听过它的屏显(充电仓内有屏幕显示电量等信息)版,可无线充的工程样机,但那款声音偏闷,很不对劲。
但没想到啊,大概一个月后,他们彻底把这类特殊形态的产品搞明白,并挑战成功了!
它被命名为SO2。技术部情报透露这次投入巨大,小小的开放式设计前后就已花费了数十万。
真正的“非骨传导”开放式真无线耳机目前还很少,我听过的带有“开放式”理念的产品也不多,能想起来的也就索尼三款(含旗下AMBIE)高端,韶音一款高端,某骑行品牌推出的千元档挂脖式,以及飞傲最新出品的入门级200元的JW1。
市面上还有一些貌似开放式,但实际你把耳机翻过来看,其实是带个“入耳”头的,比如JBL和Beats的运动TWS都长那样。
我以前对非入耳的很多蓝牙耳机都“嗤之以鼻”,因为这类产品是真的“听个响”,就像把入耳式耳机从耳朵眼儿里稍微拿出1cm的效果,这有意思么?这还不如不带呢。
不过,后来发现索尼第二代开放式TWS LinkBuds把声音调得那么清晰和宽松(即便低音欠缺量感),我预感这东西的音质也许还有救。
因欧美市场同步销售,SIVGA SO2的说明书也变得特厚实。就好像2010年我收到X1050随身听时,看到的那些索尼说明书。
它的logo以及镶嵌logo的那块可能是金属材质的触控面板,都给人视觉满足感。称得上是精美。
耳挂部位柔软,据悉是硅胶材质,成本比TPE等偏硬的材料要高,质地更软,医用级。
触控区域靠边位置有很小的指示灯,在连接成功后,原本闪烁的白灯会熄灭。不会像早年前AKG Y100蓝牙耳机那样恒久闪烁到影响他人或自己。
通过观察侧面和正面,你会发现它的耳挂有“勾子”的感觉,我对比了一些竞品,发现它的“勾住”感相对会更好些,可以更稳定的架在耳朵上。
优良的挂耳稳定性和非入耳设计,让它比所有入耳式TWS都更适合“整夜伴睡”佩戴,就像是一个睡眠耳机的大型究极体!
而入耳式TWS,我体验了60余款机型,发现它们几乎全部都会在我睡到半夜时,因“耳朵本能排斥”,被头和枕头的共同作用力给挤掉。要么是掉一个,要么是两边都掉。我又是个急性子,一旦丢失,必须立即起床找,但气人的是,TWS太小了,一旦落在乱如麻的床上四件套交织区域,就很难寻觅。
所以,要想戴着真无线耳机安心彻夜聆听,它的体积可能最好是要大一些,能挂住耳朵,且挂钩够软,还可调音量(夜里难免要逐步调整音量且以不触碰手机的形式),同时还不能让耳朵这块肉本能的讨厌其结构。
我在写这篇文章前,做了实验,它一晚上(6小时)都没被我“拱掉”。而且音量在1格时的响度,也因它距离耳洞有距离,显得更轻柔静谧,更有伴睡催眠感。
唯独有个不知是不是缺点的地方,就是脑袋压着它,并接触枕头时,不影响触控,但要是用肩膀(隔着衣服)以较大力度顶到它的面板时,就有可能触发它面板的触控功能。这一点是有点怪,不知咋回事。
SO2的发声音嘴,出于音质和指向性的考虑,设计的很讲究,没有做很大或做很小,也没有做成轻微凸嘴状,而是设计成了中等尺寸的椭圆形。
那谁的更好呢?暂时,我只能说SIVGA这个相对很好(高居前二),但可能又不是最好。
站在音质角度来说,SO2的整体结构确实很适合让声音发挥出理想,且能令人放松的状态。
而其他一些耳机,有好几个,我是不得不多花点时间调整腔置。要么是因为耳挂问题,要么是发声音嘴偏离耳洞太远的窘况。但最让我无语的是,为了听清音质,我必须用手频繁按着它们的机身,使其靠近耳洞,否则连“基本的在户外使用的响度”都很难达到,直接失去了购买此类产品的意义。
其相对更高的灵敏度(106±3dB),在手机蓝牙发射端以7成音量输出时,甚至比一些入耳式TWS在同样音量下的“响度”还要再大点。
它的响度明显好于我近期购买的三款竞品,而饱满度叠加响度也明显好于以往我测评过的所有开放式无线耳机。
我尝试戴着它在油烟机同时开启两个风扇(响度78dB)的环境下,在大搞促销的喧闹超市中,还有寒风凛冽呼啸的街头,多人聚集的狭小封闭电梯间,以及孤身一身安静的客厅内“听它”。
以上各种环境下,它的听感都很好,甚至在非常吵的环境下,用七、八成音量也能顶住,虽说此时也很吃力了。
而其余产品(我现有的),全军覆没,均无法承受高强度外界杂音的侵袭,甚至此时,很难察觉到耳内有声音播放。
此类耳机,几乎每家厂商都会提到指向性好,不打扰人。但没有一个会进一步补充,当声音指向耳朵之后,能否完全释放给用户。具体是,能否保证大音量下不失真,以及它的大音量能否被用户充分感知。
“戴着Sivga SO2逛了喧闹的超市,进了五个陌生人扎堆的封闭电梯间,迎着零下五度的寒风骑行了近千米的路。发射端iPhone一直是7成音量。SO2响度真是够大,在超市导购员两个大喇叭轮番近距离叫卖的前提下,仍能让我听清,可谓无惧外界喧闹;指向性也够好,大音量也基本不易打扰他人;给孤独的路途提供了伴侣感,风声、车流声此时成了轻噪音,它们作为背景与耳内的主角“音乐”交织在一起,连同远去的景色结合出一种唯美的电影感,而主角就是自己。总体感受比较特别,有些浪漫。它像是一款高音质且高灵敏度入耳式TWS的外置形态。当空气裹着旋律一丝丝划过耳畔,你的人生BGM也随即开启。”
科学HIFI,哈曼2019的感觉,饱满而柔和的低音,距离适中,柔和也清晰的人声,自然且亮丽的中高音,并略带一些晶莹的泛音。因开放式原因,它可能会有“额外空气感渗入”,间接增强泛音在“声场”中扩散出去的宽度和高度。
听女声、电子、民谣、爵士等会很梦幻,场景相对很多入耳式会更大些,更容易有空灵感。
与索尼LinkBuds不同,SO2的低音要深邃饱满挺多,人声厚度也有相对更饱满的呈现,高音比较细腻,但亮度似乎不如索尼,索尼的高频泛音和清晰度会更好些。
总体上,三频综合表现,SO2很健康,音色也很自然,柔和性似乎比SIVGA以往中低端的七八款有线耳塞都更好。而这种温和,内敛,却又有较强下盘冲击感的音色,也对流行、纯音乐和女声有很好的助力。听久了它这个,有时我会误以为自己戴的是个比较牛的“高音质入耳式TWS”,类似三星GALAXY BUDS+的丰润版。总之颠覆了我以往对该领域的认知。
具体是“左边降低,右边提高”。别小看这个功能,很多TWS都舍弃了。要么就是需要你在配套APP内以捉襟见肘的形式换取,最终还不得不郁闷的放弃别的实用功能。
真的,每个品牌的声学结构都不一样。但声阔这款的音嘴离耳朵也太远了,为了听到足够好的音质,我不得不用力按着它的面板,尽量往耳洞靠近。然而,即便我如此用心,其响度和音色也仍不理想。
对比韶音的最新款(比声阔的表现略好),同样也有类似情况,也是要按着听,否则响度距离SIVGA SO2差距会比较大。其实我所提到的响度,也暗含了声音的“动态”和“全频密度与气势”。但这一点,似乎很多品牌都没在意,也许他们认为此类耳机就只适合在很安静的环境下使用?
唯独这款泥炭Gofree 2代(我头条读者也有嘲讽Gofree的,可能是认为初代不好)表现不错,即便我也得按着听,但解析,密度很可以。而且做工也不错。但音质和SO2对比,厚实感,柔和感还是有些落后,以至于“规模感”比较小。
最后,SO2的续航也很不错,官方标称10小时(50%音量),平日里,我安静环境下开3成音量,户外环境开7成音量,基本上都是在10小时后才有英文提示Battery low,这一表现比我手里的索尼降噪豆5和苹果airpods pro有明显更强些,很大程度上告别了电量焦虑。
1、玩了几局和平精英,它是有可感知的轻微延迟的,虽说基本不影响作战的顺利,但距离一些主打低延迟的TWS还是有距离。幸运的是,通过苹果设备看视频时,它的延迟感不会影响什么。
2、整体做工和颜值都很好,但细看的话,比如我这款的右侧耳机,其外壳接缝处是有点溢出什么东西,算是肉眼可见的微瑕疵吧。
综上,很高兴能看到HIFI品牌能在较低价位推出这么高完成度的高音质、高响度、能调音量的非骨传导开放式真无线耳机。
如果你不是那种要戴着耳机天天挤地铁和公交,更多是简单外出,中等程度运动,希望与外界能充分互动,骑行或是只想感受耳畔轻松的音乐氛围,那SIVGA SO2会非常合适。
另外,它所覆盖的人群,其实也包括广大老年。毕竟这岁数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入耳,甚至头戴式也不喜欢。我父母就是如此,家里几百个耳机,二老都没兴趣。老妈最顾虑的是戴上听歌,与外界就失联了,最起码的就连炉灶上烧的水,做的饭都会因听不见,或过于投入听歌而遗忘导致事故。所以,每次给她入耳式耳机,她绝不会全塞进去,往往只是手拿着搁在耳旁简单听一会。有趣的是,她这个动作竟然预示了“开放式耳机”的到来。总之,喜欢听音乐,又对音质有点要求的老人,也是可以听SO2的。身为子女,如果你的父母有听音乐的需求,那真的可以考虑它。